【#編輯OOXX】
▍有時,你的安慰是一種暴力,是對當事人現有狀態的否定。▍
前陣子好友親人離世,雖是在睡夢中高壽過世,好友仍有許多悲痛懊悔的情緒。群組裡大家趕忙安慰,有人說這是好事、不要難過,有人說:「你這樣他會走得不放心。」這是很常見的回應方式,也或許有其道理,畢竟人終將一死,能善終確實是好事,但我當下更深刻的感受是:這位朋友的悲傷沒有被接住。
每個人一定都有需要安慰別人,或被人安慰的時候,在那些低落、絕望、痛苦的低谷中,高品質的陪伴能讓受傷的心靈不至於崩垮。而所謂高品質的陪伴,其實未必需要提出多有建設性或中立的見解,能否讓當事人感到自己的傷痛被理解反而更重要。但這事用說的容易,實際上要做到「同理」卻很需要智慧。
比起「你一定很難過吧?」「無論如何,我會陪著你度過難關。」往往我們更常說出口的是:「開心點嘛!」「別想太多。」「節哀順變。」這些回應的真實動機有時不是為了讓當事人更好,而是我們自己急於逃離當下那個跟著對方難受的情境,於是以暴力的方式強拉著對方往「好起來」的方向去。這樣的回應背後是對當事人情緒的否定,反而更加讓他因為不被理解而感到孤獨。
上述事件剛好發生在看過叢非從心理師的新書《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》之後。裡面有段話是這麼說的:
▍你不需要學習多少心理學,而只要在處理他人話語裡的內容和資訊時,多分裂出一個自我,俗稱多個心眼,去整理一下他話語背後隱藏的情緒情感。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回應他,遠遠重要於你具體回應了些什麼。▍
正是這個共情、同理的概念,讓過去面對這種情境往往也會感到窘迫不安的我,看到了朋友在低潮裡的悲傷無助,也想起其實無論親友是走得突然,還是走得安詳、走在預料之內,都會有悲傷的情緒。這時朋友需要的並不是「這是好事」的提點,而是「悲傷能夠被理解」。於是,我只說,走得那麼突然,一定很難過。朋友也給了哭臉,說,真的很難受啊……比起讓朋友「趕快好起來」,我相信這樣的同理更具安慰效果。
叢非從在《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》裡不斷強調,理解一個人,就是把他放到他的背景裡去。這個概念能套用到很多情境裡,在你為了某人的「不可理喻」恨得牙癢癢時,或是在你覺得對方「大驚小怪」時,只要設身處地、換位思考一下,便能放下自己的情緒,也在對方需要被接住時,給予他所需要的力量。
如果你也是安慰苦手,或者常常和人發生爭執,或者自己生悶氣,叢非從的這本新書可以為你帶來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,一百分推薦!
(圖片來源:pixabay)
(小九子)